1946年6月,解放战争正式打响,可打响后不到半年时间里,山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队交战6次,却打输了5次,不仅根据地淮阴和淮安接连丢失,还造成大量解放军阵亡。
在军分区的联名会议上,七名高级指挥官对山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官当面批评:“你到底会不会打仗?”多位军官还联名向延安中央军委发电报表达对总指挥官的不满,中央军委经过商讨,最终决定换掉这位山东野战军的总指挥,可毛主席经过20多天的深思熟虑后,否决了中央军委这个决定。
这位被下属狠批“不会打仗”的总指挥是谁?为何在战斗中屡打败仗?毛主席又为何否决换掉他的决定?今天冷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位人尽皆知的开国元帅——陈毅。
推辞赴任,主席力劝
陈毅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一个文科出身的高级将领,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的他,15岁就进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就读,18岁前往法国学习,后来由于在国外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,被强制押送回国。回到家乡后,在同学蔡和森的影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22岁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期间,结识了颜昌颐和肖振声,后来又在这二人的推荐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的陈毅先后参加过南昌起义、湘南起义等多起革命运动。抗战以来更是战功赫赫,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可在陈毅的戎马生涯中,也有一段不被认可的经历。
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前,中央军委对各个战区的指挥长官进行重新划分,而当陈毅得知自己将被派往山东后却向上级提出请求,希望可以派自己去东北主持工作,而理由就是担心自己和时任山东军区政委的饶漱石搞不好关系,毕竟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。
早在1943年,陈毅就曾和饶漱石一起共事,陈毅担任新四军代军长,而饶漱石担任政治部主任,陈毅坦率洒脱,而饶漱石严肃谨慎,本以为两人的性格能够互补,可没想到,饶漱石却对陈毅的生活作风有很大的意见,而且还经常对旁人说:“陈毅经常吟诗作词,资产阶级的作风不改,迟早要跌跟头的”。
由于性格差异过大,导致两人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产生分歧,时间一长,两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紧张。为了化解二人矛盾,毛主席更是曾亲自从中调解。而这一次当陈毅得知要再次跟饶漱石做搭档后,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,可当时中央军委早已经完成了所有人员的安排,临时更换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麻烦。最终由毛主席亲自出面劝说,陈毅才同意前赴山东。可令陈毅想不到的是,刚到山东野战军部队,就尝到了出师不利的滋味。
出师不利,连吃败仗
解放战争爆发之初,蒋介石一直对山东地区虎视眈眈,为了尽快占领这一军事要地,蒋介石在华东战区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,更是调来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战力最强的74军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陈毅一直在苏中地区指挥游击战斗,虽然也取得了很多胜利成果,但是他的指挥能力却不被山东野战军中的老将认可,这也直接导致陈毅在山东野战军中的威信大打折扣,不仅遭到孤立,而且经常出现命令执行不力以及调动兵力艰难的情况,这也导致陈毅在华东战场上出现了“六战五败”的惨绩。由于连吃败仗,山东野战军各部将领都对陈毅颇有微词,而且全军战士的斗志也大打折扣,为了提高士气,陈毅决定对安徽泗县发起攻击。可当陈毅在作战会议上提出打算攻打泗县时,遭到了大多数将领的反对,原因就是:泗县难打!
在泗县城内,驻扎着桂系军队两个团的兵力,人数虽然不多,但是战斗力却非常强,曾经打败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,还将日寇打得损失惨重,而且这个部队还有着“刚军”的称号。当陈毅把攻打泗县的想法上报给中央军委后,毛主席给出的回复是:“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的战斗,尽量不要打。不要急躁,只要主力在手,总是有机会的。”显而易见,毛主席也不主张陈毅发起这场战斗。可此时的陈毅急需一场大胜仗振奋军心,而且在他看来,泗水城守军只有2个团,而山东野战军足足有22个团,这场胜利可以说是手到擒来。可战斗过程中,出乎陈毅预料的事却是一件接着一件。
在行军途中,忽然天降大雨,一时间淮河水位大涨,要想攻打泗水城,就必须从齐胸的河水中穿过去,而且还要在满是泥水的环境下展开战斗,除此之外,大雨还导致大量弹药失灵,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限制了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力。陈毅在战斗中向中央军委发送电报称:“到处一片汪洋,部队每夜只能走20至30里地,榴弹遭水湿即不能用,部队特别疲劳,病员日益增多。”另外,泗水城的守军战力远远超乎陈毅的想象,经过2天2夜的战斗,陈毅所率部队有几百人勉强攻入城内,可却被城内桂军团团包围,最终全部阵亡。这场战斗我军共歼灭敌军3000多人,可是山东野战军阵亡人数也达到了2700多人,最终战斗不得不以失败结束。战败之后的陈毅主动向中央军委进行自我检讨,而毛主席则表示:“山东野战军虽然失利,但部队得到了锻炼,装备也得到了改善,积累了作战经验。”
经过泗水战斗的失败,山东野战军的士气愈发低沉,而陈毅在部队中的立足难度也大大增加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正在陈毅为提高部队士气发愁时,薛岳又命令张灵甫的74师奔袭淮安和淮阴,中央军委得到消息后,火速命令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增援陈毅。
得到命令之后,粟裕立即率领3万人马火速赶往两淮地区,长达500里的距离,再加上沿途到处密布水网,当时又正值雨季,导致粟裕部的增援速度大大减慢。在行军过程中,粟裕收到陈毅发来的多封电报,希望粟裕部队能够在张灵甫率领的74师对淮阴进攻之前抵达目的地,而且陈毅在电报中还用到了“五内如焚,力图挽救”八个字。这就意味着此时的陈毅已经预感到,山东野战军很难打赢国民党的74师,可就在陈毅焦急等待之时,张灵甫率领的74师突然发动了对淮阴的猛烈进攻。仅用了不到2日时间,国民党74师便成功攻入淮阴南门,3日之后,国民党74师顺势南下,快速占领淮安,至此,两淮全部失守。
陈毅自从指挥山东野战军以来,3个月内,经历了泗水战役失败,淮安、淮阴失守,跟敌军6次交战,战败次数多达5次,而唯一胜利的泰安战役,歼敌数量非常有限。
由于连吃败仗,作为最高指挥官的陈毅也就成了众矢之的,张鼎丞、邓子恢、曾山等分区将领更是当面批评陈毅:“你到底会不会打仗?”而陈毅非但没有反驳,反而自我检讨道:“三月来未打好,不是部队不好,不是师旅团不行,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,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,一个是先打强,即不应打泗县;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。如不先打强,至少六十九师、二十八师已被我消灭,我八师、九纵不会损伤过重,即损伤亦有代价;一个如坚守淮阴,七十四师即可能被我消灭,蒋军不会吹牛。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,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。”
山东野战军的多位分区将领还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报,并且总结了陈毅连吃败仗的四大原因,分别是:一、听不进下属意见,导致错失战机。二、弃守淮阴,导致战略要地淮阴丢失。三、不遵中央合兵一处的作战命令,“山头主义”严重。四、大敌当前,指挥摇摆不定,缺乏统帅该具备的基本素养。
解放战争中,蒋介石采取的是“南北会师,占领山东,打通津浦线”战略方案,陈毅在南线领导的山东野战军连吃败仗,而粟裕负责的北线却打得有声有色,更是取得了“七战七捷”的丰硕战果,所以山东野战军的众将领在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表示,希望“以粟代陈”,让粟裕代替陈毅,担任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总指挥。
临时换将,主席否决
收到山东野战军众将领的联名电报之后,中央军委非常重视,随即召开了讨论会议,最终决定,往山东再派一位高级将领,那就是徐向前。
会议之后,中央军委把新的决定立即告知了陈毅,得到消息之后,陈毅表示非常欢迎,因为陈毅非常清楚,徐向前自从抗战以来,指挥过数不清的经典战役,而且在以多胜少、以弱胜强方面的经验更是丰富。
尽管心里清楚徐向前比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强,可陈毅心里难免不是滋味,甚至还曾对身边的参谋主任说道:“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。我们给中央说话也不灵了,提什么意见都不灵了。”
在收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,陈毅却始终没等到徐向前的到来,直到二十几天之后,陈毅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,内容是让他继续主持山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,不再派徐向前前往山东野战军。这是毛主席经过二十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。在毛主席看来,临时换将,必将影响军心,更重要的是,此时的毛主席其实已经对陈毅和山东野战军有了下一步的计划。
最佳搭档,所向披靡
在毛主席看来,陈毅虽然军事能力偏弱一点,可是他豁达大度,对部下更是宽以待人,可以接纳比自己更优秀的人。而且陈毅文科出身,统筹军队的能力非常出众,而且很善于整合部队。当初他刚到山东野战军的时候,部队人员非常复杂,既有新四军,又有八路军,还有很多地方军队,这就难免在部队内部产生摩擦,而陈毅作为一名老党员,又是革命前辈,在所有队伍中都非常受战士尊重,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山东野战军成为了一直非常团结的部队。而这也是毛主席决定把陈毅留在山东野战军中的主要原因。
1946年底,由于山东以及华中两个地区的战斗局势变化,经中央军委协商决定,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,由陈毅任华野部队总司令,粟裕任副司令,两支部队的合并,也让陈毅彻底甩掉了“不会打仗”的帽子。
1946年12月,两支部队合并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宿北战役,战斗打响之前,毛主席亲自来电指示:“第一仗必须打胜。”陈毅、粟裕二人不负众望,以8000余人的伤亡为代价,全歼国民党69师两万一千人;在芜湖战役中,陈毅、粟裕率领部队消灭了国民党在“绥靖区”内的指挥所、两个军部以及七个师的兵力,共歼灭敌军56000多人。
为了攻占山东解放区,蒋介石又调集了60多个旅对山东进行疯狂进攻,最终在陈毅和粟裕的精心指挥下,将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74师彻底歼灭,这就是经典的孟良崮战役。
事后毛主席评价道:“孟良崮战役的胜利,有两个人没想到,一个是蒋介石,另一个就是我。”自从陈毅和粟裕两人搭档之后,在很多战役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后来二人更是被称为“陈不离粟、粟不离陈”的一对好搭档。
一直以来,粟裕都把陈毅当做自己的伯乐,两人在战场上的合作可以说是亲密无间,即便后来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之后,粟裕仍然坚持把总司令的职务空出来,自己只担任副司令。
在陈毅连吃败仗的情况下,是毛主席对他深信不疑。正是毛主席的知人善用,才能让陈毅和粟裕成为战场上的亲密搭档,也正是毛主席的慧眼识珠,才让陈毅和粟裕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这才是毛主席真正的大智慧。
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,喜欢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多多留言,新朋友不妨点点关注,冷哥会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。